interview

關於人物訪談拍攝

人物形象影片製作

在樂圖的企業或人物形象影片製作的經驗中,「訪談」是很常見的需求。
訪談這件事看似誰都可以來當提問者,但總是有些鋩鋩角角,如果能注意到的話,可以讓後續的製作更有效率。

以下與大家分享一些樂圖對訪談拍攝的經驗談:

  1. 避免和受訪者的聲音重疊

    有些提問者會把訪談當成聊天,跟受訪者你一句我一句的,甚至是搶話,這會讓剪接師在後續處理聲音的時候非常困擾。
    提問者的聲音留在影片中不是不行,但通常是為了要達到某種效果,才會有意識地這麼做,而不是因為沒辦法處理乾淨。

  2. 適時回應受訪者

    我們希望增加受訪者分享時的反應,因此,讓他感受「這是有效的分享」是重要的。提問者的點頭、微笑、注視,都是好的反應,而且,這些反應是沒有聲音的,不會干擾受訪者的談話收音。

  3. 放鬆心情

    許多受訪者不習慣面對鏡頭,因此,通常我們會試著從閒聊,或是受訪者能輕鬆回覆的問題開始。​
    雖然有點芭樂,但家庭跟興趣是很容易聊開的話題。這些內容不會用在正式影片中,因此也可以用來讓攝影師確認收音器材的設定。

  4. 事先擬定訪綱

    為了讓訪談更有效率,我們通常會在事前擬定訪綱,提供給受訪者。對受訪者來說,他可以事先思考、整理,提供品質較好的訪談內容;對拍攝方來說,這樣也能比較有效地掌握拍攝時間,與獲得的內容。

    就我們的經驗來說,訪綱的設計大抵可以分為「功能的」與「開放的」。
    大部份時候是以「功能的」為設計方向,意思是我們對影片的結構、觀點已經有了想像,因此要透過訪綱來引導受訪者說出可以用的內容;開放的訪綱則比較可能出現在更前期的田野調查階段,我們可能會問一些自己都不知道能不能派上用場的問題。

    也有人會在正式拍攝訪談時,一樣採取開放的提問,這沒有對或錯,只是偏好與資源的差別。
  5. 組織談話

    受訪者太能聊跟不好聊,都可能造成後期剪輯上的不確定性,這時候,提問者的現場判斷就顯得重要。

    比較有經驗的提問者,大概在訪談的當下就能夠做初步的過濾,想像「這段話可以怎麼用」、「這句話接哪」、「這裡要配什麼畫面」,之類的。
    受訪者的回答可能沒有提到訪綱設定的內容,那提問者怎麼追問,或是從受訪者的話延伸;當受訪者的談話過於破碎,我們可能會重新組織,說一次給受訪者聽,並確認他是不是這個意思,然後請受訪者用自己的話再說一次。

    能夠 autorun 的受訪者當然是天上掉下來的禮物,但未必每個受訪者都能如此習慣對鏡頭表達,這樣子的訪談控場,是樂圖團隊的經驗所在。

 2024-09-25